7月24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携长”社会实践团走进家乡山西省河津市西磑村,开展“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实践团深入家乡开展社会调研,不仅系统总结出“网格化治理+数字化赋能+全民参与”的西磑模式,更发挥专业特长,设计出“西磑印象”系列明信片、主题插画和微视频,让这个山脚下的“全国文明村镇”借助文创与新媒体力量,走向更广阔的公众视野。
协助网格片党小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西磑村地处吕梁山南麓,素有“旱码头”“小曲之乡”的美誉。在第四网格负责人张朋珍书记的带领下,实践团首站走进西磑村党群服务中心。一张动态网格图呈现在大屏幕上,全村被科学划分为四个网格,分别由专职网格组长和党员志愿者负责管理。
“每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张书记介绍,“从政策宣传、邻里调解,到卫生清理、困难帮扶,网格员熟悉每家每户,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前不久,两户村民发生纠纷,经网格员及时调解顺利化解,成为网格化治理的生动案例。
实践团还现场体验了“村级服务平台”小程序。在“村民说事”板块,村民可随时提交诉求。张书记随机点开一例:某户反映自来水水质问题,从提交到村长批示仅用3分钟,网格员10分钟内上门,半小时查明原因,全程不足45分钟。
该平台自2022年上线以来,已累计处理村民各类诉求500余件,真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此外,平台还集成积分管理功能,对村民参与环境卫生、文明建设等活动进行量化积分,可在“积分超市”兑换商品,极大激发了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党群同心合力,共建美丽乡村
走进西磑村,实践团成员无一不被其整洁有序的村容村貌所吸引——宽阔的道路干净平整,房前屋后绿植点缀,垃圾分类设施摆放有序。令人惊讶的是,在这座“全国文明村镇”中,竟看不到一名专职环卫工人的身影。
图为西磑村街道。 吴婉童 供图
这一切的奥秘,源于西磑村创新实施的“135大扫除计划”。据张朋珍书记介绍,该机制要求每周一、三、五早晨,由各网格员组织辖区内村民参与集体大扫除。每个网格配备统一的清洁工具,党员带头,群众响应,对主干道、小巷道、公共场所等进行全面清扫。
为保障机制长效运行,村里建立了完善的积分激励制度。参与劳动的村民可获得相应积分,计入“村级服务平台”个人账户;无故缺席者则会扣分,并由网格员上门谈心劝导。积分不仅可在“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更是年度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刚开始也有村民不理解,觉得打扫卫生是政府的事。”张书记坦言,“但我们坚持党员先上、干部带头,用实际行动感染群众。现在,‘每天早起10分钟,保持全村常干净’已成为大家的自觉习惯。
从18年前的“脏乱差”到如今的“全国文明村镇”,西磑村用实践证明: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干部干、群众看”,而是需要党群同心、共建共享。这套“135机制”不仅提升了村庄颜值,更增强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凝聚了乡村振兴的合力。
政策赋能关怀,实干帮扶就业
实践团走进村里的日间照料中心,这里已成为老人们的“幸福驿站”。“一元一顿”制度令子女每月仅支付90元,家中老人便可享受每日三餐和全天照料。更值得一提的是,村里采用“子女轮值”制度,鼓励老人的子女定期前来担任护工,既缓解了照料中心人手压力,更增强了家庭责任与社区亲情双纽带。老人们或围坐看电视,或下棋打牌,氛围融洽。一位正“追剧”的奶奶笑着说:“孩子们放心,我们开心,村里什么都安排得好!”
图为实践团成员来到日间照料中心采访调研当地老人生活情况。 吴婉童 供图
仅一墙之隔,是由废弃老屋改造而成的帮扶车间。实践团成员看到,十余名妇女正埋头制作虎头鞋等传统工艺品。车间负责人介绍,这里专门为30至70岁的农村妇女提供灵活就业岗位,上班时间和村中幼儿园作息一致,使得她们在照顾家庭的同时还依靠传统手艺实现月增收近2000元。一位大姐表示:“待在村里头就能挣工资,还不耽误接送孙子,比以前去外地打工强多了。”如何实现“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劳有所得”,西磑村为我们交出了一份温暖答卷。
实践造就乡村振兴,青年传播文化力量
实践团发现家乡的文化宣传部分仍较为薄弱,于是实践团成员发挥自身专业特长,为西磑村设计了一套文创产品,包括“西磑印象”系列明信片、“为人民服务”插画等。村中干部将其转发到各大社交平台上,得到了村民们的广泛响应和一致好评。
图为实践团美术组同学在村中写生作品。路萍 供图
为表彰实践团的贡献,西磑村特地寄来感谢信。信中写道:“同学们用年轻的视角发现家乡之美,用专业能力传播乡村之声,让西磑模式被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份认可让实践团成员倍感鼓舞。
图为西磑村张朋珍主任向实践团授予表扬信。吴婉童 供图
“通过这次实践,我真正理解了文化赋能家乡振兴的力量。”实践团成员表示,“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它们被看见、被记住。”这场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不仅为西磑村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资产,更探索出了一条高校资源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新路径。学子们用创意和技术搭建起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乡村故事传得更远、更动听。(通讯员:杨惟钰 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