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规范服务类救助试点工作,建立常态化的需求摸排机制和社会救助服务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在建章立制、体系构建、组织保障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效,近期,泰州市举办了“苏扶助困·泰有爱”服务类救助试点项目培训,全面启动试点项目。
本次培训汇聚了各市(区)分管负责人、救助科长、乡镇(街道)及社会组织代表,通过政策解读、实务培训及案例分享,助力服务类救助工作提质增效。
动员部署:吹响救助创新号角
活动伊始,泰州市民政局副局长李铁军进行了动员讲话,强调:一是要提高站位,深化认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将试点工作与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治理有机结合,确保政策精准落地、资金规范使用、服务高效透明;二是学以致用,真抓实干,将培训成果转化为推动困难群众需求评估、分类管理、关爱巡访、资源链接、项目设计等工作的具体举措,确保试点任务高质量完成;三是要协同联动,凝聚合力,市、区、乡镇(街道)上下齐心、同向发力,为全市救助工作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政策解码:全省服务类救助现状与方向
江苏省民政厅救助处副处长范小东就全省服务类社会救助发展情况进行讲解。
# 政策演进:从“模糊探索”到“清晰定位”
从1997年开始到2023年,从初步尝试,到再次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服务类救助”,现如今,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已经作为社会救助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被提上重要日程。
# 江苏试点:全省服务类社会救助开展情况剖析
2024年7月,民政部、财政部印发《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方案》,部署在全国探索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并确定我省及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重庆市等5个省(市)为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全域试点地区。
前期通过健全“大数据+入户访”的摸排机制,动态掌握服务需求。同步建立“基础+特色”的服务供给清单,由省级制定《江苏省服务类社会救助指导性目录清单》,明确风险防范、照料服务、生活服务、关爱服务等4大类13项服务小类,指导各地做好服务供给。各地在省级目录清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创新开展服务项目。中期完善“政府+社会”的服务参与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多元服务”的良好局面。后期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基层平台+购买服务”的供给模式。
# 未来方向:从“试点探索”到“全域推广”
要在推进过程中,系统收集、分析低收入人口的需求和服务反馈,调整完善服务的需求清单和供给清单,将高频的服务需求做成基础供给清单,全面推广比如助餐、家庭环境提升、能力提升等。
在此基础上,将经工作检验运行顺畅、高效的模式确定下来,对照工作要求,进一步完善,形成较为成熟的运行模式。
试点攻坚:把准推进方向盘
泰州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朱俊解读了试点项目实施方案,从为什么启动“苏扶助困·泰有爱”试点项目、试点项目设计的主要思路、试点项目的目标、试点项目的任务分工、项目推进的步骤、项目推进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六个方面对试点项目进行了全面介绍。
实务赋能:社工现场“取真经”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师、泰州市社会工作协会会长刘鹏,面向乡镇(街道)及社会组织代表开展了服务类社会救助社工实务培训,帮助基层社会救助工作人员掌握服务类救助社工实务操作技巧,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他围绕《困难家庭风险需求评估与服务规范(试行)》的相关内容进行解读与分析,对困难家庭风险需求评估与服务的工作流程、评估原则、服务内容、动态监测与管理进行了详细阐述。
# 评估原则
强调评估过程要遵循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参与性与动态性原则。
# 评估维度
在困难家庭需求评估过程中,需要从日常生活风险、家庭安全风险、社会风险、家庭经济风险以及特殊困难情况五个维度深入剖析,同时要结合社会保障情况、享受服务情况两大要素对困难家庭社会保障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 服务内容
评估结束后根据评估结果提供服务内容。采用“优先转介,自主服务”的方式,利用乡镇(街道)现有资源,将困境家庭及时转介,如无法转介,社会组织开展个性化服务。过程中要全面加强记录意识、沟通意识和服务意识。
# 案例分享
为强化理解,现场引入典型案例,通过“情景还原+分步解析”的方式,将评估流程具象化,确保参会人员清晰掌握评估要点,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效率,减少工作盲点和误区。
此外,现场还邀请两位社工代表发言,围绕各自工作开展现状、服务心得、工作经验等进行分享,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更好更优地推进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提高困难家庭保障水平。
本次培训为“苏扶助困·泰有爱”服务类救助试点项目的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我市将持续优化政策落实机制,推动社会救助从“兜底保障”向“幸福提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