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遗失繁星社会实践队携手扬帆公益开展了一场由非遗文创售卖行动,该非遗文创完全由残障人士手工制作而成,让非遗不局限于文化的传承,更能温暖人心。
7月8日,遗失繁星社会实践队与扬帆公益负责人早早完成对接,于非遗大集从容支起摊位。中药牌、香包、凝香珠、经络锤被分门别类陈列得错落有致,队员们凝神聆听负责人细述这些非遗好物的诞生脉络——从残障人士的制作历程,到每件产品的定价渊源,皆在晨风中清晰铺展。
(图为扬帆公益负责人正在对非遗产品进行讲解)
活动初始,成员们认真熟悉着每一件产品。“这香包的药味好特别。”第一批顾客是几位早起考试的同学,捏着绣着艾草纹样的锦囊凑近鼻尖。队员们立刻开始讲解:“这里面是白芷、丁香和佩兰,都是残障人士按古方配的,每个香包都有不同的功效,有驱蚊、安神、助眠和护肝等功效。”一番细致讲解后,首单生意顺遂达成,晨光照在开张的单据上,漾着暖融融的光。
(图为队员们在给顾客悉心讲解)
正午时分,大集迎来人流高峰,摊位前瞬间被围得水泄不通,一波波顾客接踵而至。队员们即刻进入忙碌状态,充分发挥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科优势,以清晰的分工高效应对:一组专注为每位顾客细致讲解心仪产品背后的匠人故事,一组有条不紊地负责打包收银,还有一组携带便携展架前往周边引流。大家火力全开,让这场非遗产品的推介与售卖井然有序地推进着。
(图为正午人流高峰时刻)
活动结束时,收银箱里的零钱和扫码提示音渐渐稀疏。队员们趴在桌上清点收入,当计算器跳出“1327元”的数字时,有人突然红了眼眶。这个看似普通的四位数,背后是十多位残障人士的日夜劳作,是队员们晒黑的皮肤和磨破的鞋跟,更是百余位顾客用消费投下的信任票。
这场单日破千的售卖活动,从来不止是数字的胜利。当残障人士的手艺通过实践队的双手触达更多人,当非遗传承从博物馆的展柜走进残障人士家,那些可能跟不上时代的残障人士便能够重拾生活的信心。或许正如队员们在日志里写的:“我们贩卖的不是产品,是让每个认真生活的人被看见的可能——这才是社会实践最珍贵的收获。”
(作者:烟台理工学院遗失繁星志愿服务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