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和平社区垃圾分类亭的遮阳棚下,保洁阿姨正拿着扫帚归拢垃圾桶旁的杂物,社区工作人员小雷站在一旁,盯着刚倒空的垃圾桶“查岗”——这是社区垃圾分类亭的日常“必修课”。

“以前菜叶、塑料袋常混在一个桶里,现在居民扔垃圾前,都会先瞄一眼亭子里的分类牌,搞不清的还会主动问我们。”小雷指着亭墙上的“四色分类表”说,每天早晚高峰保洁阿姨都在亭边守着,遇到混投的,就边分拣边跟居民念叨“菜叶能堆肥、塑料能卖钱”。阿姨的扫帚也成了“教学工具”:扫到混放的垃圾,她就顺手分拣开,念叨几句“这个得扔绿桶”。
现在这亭子不光是扔垃圾的地方,常有人在这儿分享“怎么分更快”,还有居民主动帮着盯桶。“看这垃圾桶越来越干净,心里也亮堂。” 社区也会把“时刻盯着分类亭、跟着居民需求走”当成日常——不管是垃圾桶满了、标识不清楚,还是大家有新想法,随时都能跟亭边的保洁人员、社区工作人员说,咱们随时调整,把这个小亭子越守越舒心。(浙江省兰溪市和平社区 郎丽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