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山西省政府机关幼儿园,天色微亮,近花甲之年的康世海已穿梭在园区各处,仔细查看设施、梳理当日工作安排;夜幕降临,办公楼内仍有他忙碌收尾的身影。这份日复一日的坚守,康世海已坚持了数十年。近日,这位深耕幼教领域的“老园丁”,因一本诗集《桃杏撷露》(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让更多人看到了幼教工作者笔下的诗意与温情。
1994年,山西省委机关幼儿园筹备之初,康世海便投身幼教事业,一待便是28年,2022年调任山西省政府机关幼儿园担任副园长。无论在园内履职,还是远赴吕梁山扶贫,他始终以真诚与热情践行职责。数十年与孩子相伴,他坦言:“和孩子们在一起,我也变得年轻了,看世界、做工作也更豁达了。”这份豁达与对孩子的爱,化作了他诗歌创作的源泉。
《桃杏撷露》中的诗歌,没有高深晦涩的表达,满是“接地气”的生活气息。康世海说:“很多题材、灵感来源于幼儿园工作、生活,得益于点滴细微之处的触动。”诗集名称里的“桃杏”,既与工作单位所在地相关,更寓意着天真烂漫的孩子。在他眼中,“桃杏花叶上的露珠最为晶莹,每一颗露珠都藏着一个故事、一首诗歌、一个太阳、一个月亮”。
翻开诗集,字里行间皆是幼教日常的温情与思考。《幼儿园》一诗中,他写下“其实,幼儿园就是一座庙;只不过,僧人供奉的是泥菩萨,而园丁供奉的是一尊尊活菩萨”,将对孩子的珍视体现得淋漓尽致;《我》里的“在幼儿园久了,我是一个幼稚的人,不谙人情世故,看不懂别人的眼色和暗示。白天陪孩子们一起虚度光阴,夜晚在星星上写下他们的名字”,尽显与孩子相处时的纯粹;《晨起扫路》中“五更,我们在幼儿园门口集合,当志愿者清扫街道,扫掉了工作一夜的星月和路灯的足迹与疲劳……在幼儿园,我们不老,是孩子的功劳”,勾勒出幼教工作者平凡又温暖的日常。
这本诗集不仅打动了普通读者,也获得了文学界人士的认可。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王立世在序言中评价:“与正儿八经的诗相比,康世海的诗不够正儿八经,书卷气一点也不浓,这正是他诗歌的特点。”他认为,康世海的诗贴近原生态的生活、热气腾腾的生活,有真挚的情感、深刻的体验和鲜明的思想,“像一股清流在冲刷着读者的灵魂”。在王立世看来,“诗人本质上是孩子”,康世海每天与孩子打交道,用童心书写着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同时,王立世指出,《诗经》是劳动的产物,《桃杏撷露》是工作的产物,康世海克服了文人的字正腔圆和无病呻吟,文字“像泉水一样从内心深处喷涌而出,激情四射、真挚感人”。
著名诗人、山西省作协兼职副主席张二棍读完诗集后,感慨“善意是越来越稀缺的品质”,而康世海“藏身于日常与凡俗中,以诗文中不绝于耳的善意、良愿,劝慰着、祈祷着、祝福着”。他形容康世海“所有的创作,都携带着孩子般的倔强,也恪守着孩子般的单纯”,就像“一个憨厚的农人,站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垄间,向我们展示他的劳作、憧憬、喜悦”。
值得一提的是,诗集不仅聚焦幼教生活,还收录了康世海关于扶贫的诗作。其中,他作词的《第一书记》,生动刻画了第一书记为新农村建设奔走的身影,讴歌了他们助力脱贫攻坚的奉献精神,让诗集的内涵更加丰富厚重。正如王立世所言,康世海对幼教工作的热爱与奉献,对扶贫攻坚的全身心投入,是他写诗的“土壤与基石”,也是其诗歌能打动读者的重要原因。
在幼教岗位上坚守数十年,康世海在付出辛苦的同时,也收获着满满的感动与欣喜。如今,虽已近花甲,但他对这份事业的热情丝毫未减。谈及未来,康世海眼神坚定:“我仍将继续坚守这片净土,真诚地发现、关注每一个美好的生命,赞美工作和生活。”
康世海用数十年的坚守,在幼教这片沃土上培育出无数“幼苗”;又以细腻的笔触,将工作中的点滴化作动人诗篇。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平凡的岗位也能孕育出不凡的诗意,只要心怀热爱与真诚,就能在生活中发现美好、传递温暖。
《桃杏撷露》的出版,不仅是一位资深幼教工作者的个人创作成果,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的缩影——在平凡岗位上发现诗意,在日常生活中传递善意,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动实践。(马骏,中华文化促进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