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区党支部始终以“党建引领服务”为核心,创新提出“党建+专业社会组织”模式,联合社区关工委,将关心婴幼儿成长、破解家庭“带娃难”问题作为践行“心系下一代、服务千万家”使命的重要方向。作为“暖城”鄂尔多斯托育服务的基层延伸,近日,达拉特旗昭君街道新华社区“萌宝驿站”正式揭牌。这一由社区党支部主导、专业社会组织参与运营的嵌入式普惠托育服务点,不仅覆盖辖区7178名居民,更通过“党支部统筹+社会组织专业执行”的模式,将专业、平价的托育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用实际行动把“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蓝图转化为社区家庭的“小确幸”,让“萌宝”这一对内蒙古宝宝的亲切称谓,成为社区党支部与专业社会组织携手关怀下一代的温暖符号。
把“托育难题”变成“民生福利”
为了让社区家庭不再为“带娃”犯愁,新华社区党支部主动扛起责任,创新以“社区党支部+专业社会组织”模式推进“萌宝驿站”建设:党支部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前期深入调研居民需求,积极对接街道、政府部门,统筹协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的场地资源,完成硬件装修并严格把控环境安全;同时筛选具备专业资质的托育社会组织负责运营,推动“拎包入住”模式落地——党支部全程监督服务质量,社会组织发挥专业优势提供标准化托育,再通过普惠定价减轻家庭负担,真正实现“高质量低价格”。
驿站室内面积达210平方米,室外活动空间500平方米,滑梯、绘本区、游戏角等设施一应俱全。“15分钟托育圈”从规划变成居民步行可达的便利,背后正是社区党支部 “把服务做到居民心坎上” 的用心,以及专业社会组织对托育场景的精细化设计——家住周边的家长送娃只需几分钟,再也不用为“跨区托育”奔波。
细节里藏着对“萌宝”的专属关怀
走进“萌宝驿站”,处处能看到新华社区党支部与专业社会组织对婴幼儿成长需求的细致考量。为了让孩子在驿站感受到“家的温暖”,社区党支部分解幼儿发展核心需求,联合专业社会组织共同打造两大特色功能区,让专业服务更贴合幼儿成长规律:
童味厨房:由党支部提出“实践育人”理念,专业社会组织负责落地实施——配备迷你安全厨具、食材模型,社会组织的专业教师指导孩子们体验食材处理、模拟烹饪,不仅锻炼动手能力,更在协作中培养团队意识。不少孩子课后主动帮家长做家务,让社区居民真切感受到“党支部引领+专业执行”模式下托育服务的育人价值。
书画室:社区党支部结合“全面育人”理念,指导专业社会组织配置低矮画架、无毒绘画颜料、儿童书法启蒙工具,并规划墙面展示区呈现孩子涂鸦作品。这里是幼儿自由表达创意的空间,专业社会组织的艺术教师通过系统引导,让孩子从小感受美、创造美,践行党支部提出的“全面育人”要求。
目前驿站已接收42名社区“萌宝”,师资团队由社区党支部联合专业社会组织共同把关:1名园长+8名资深教师的配置,师生配比科学;所有教师均经专业社会组织系统培训,平均教龄超3年,且始终以“用爱养育,用心教育”为理念——既按党支部监督的标准化流程照顾孩子饮食起居,又由社会组织教师针对每个孩子的性格开展个性化引导。家长们常说:“有党支部把关、有专业机构服务,把娃放这儿很放心!”
精准服务破解家庭“燃眉急”
“知道家长们需求不一样,我们就得‘按需定制’服务。” 这是新华社区党支部在推进托育服务时的核心思路。针对社区内上班族父母、祖辈照料家庭、临时有事家庭的不同需求,驿站在社区指导下,推出全日托、半日托、临时托、计时托等多样化服务,无论是“长期托管” 还是“应急看娃”,都能精准匹配。
课程设置上,社区特别提出“融入地域特色”的要求:结合内蒙古人文风情,设计涵盖生活、科学、艺术等七大领域的活动——用羊毛做手工、认识草原动物、做植物生长小实验,让孩子在趣味互动中感知家乡文化,既玩得开心,又学得扎实。
更贴心的是,社区党支部联动专业资源,在驿站增设小儿推拿服务,针对幼儿脾胃调理、体质增强提供健康呵护;同时定期组织亲子指导活动、家长讲座,教家长科学育儿方法,帮祖辈更新照料理念。
让“幼有善育”在社区持续升温
对新华社区而言,“萌宝驿站”的揭牌只是“党建+专业社会组织” 模式服务居民的起点。接下来,社区党支部将持续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定期检查驿站设施安全,保障孩子成长环境;二是党支部收集居民意见,与社会组织共同研判,优化课程和服务;三是双方联合扩大宣传,让更多有需求的家庭知晓这一“民生福利”。
“让每个社区萌宝都能快乐成长,让每个家庭都能卸下‘带娃焦虑’。”这是新华社区党支部的承诺,也是“暖城”托育服务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未来,新华社区关工委将以“萌宝驿站”为纽带,把关怀送到更多家庭,让“幼有善育”的幸福图景在新华社区越绘越美。(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