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家泉村出发:让朱彦夫精神照亮青春前路
7 月 15 日清晨,淄博职业技术大学护理学院 “彦心沂韵・红途探行” 实践队的 22 名师生整装待发。当大巴驶离校园,队员们心中默念着朱彦夫那句铿锵誓言:“只要信念不倒,精神就能站立成山。” 朱彦夫的话语如同激越的鼓点,一路引领着实践队师生奔赴他的精神家园 —— 沂源县张家泉村。
纪念馆:穿越时空的英雄回响
踏入朱彦夫精神纪念馆,庄严肃穆的氛围瞬间将实践队师生包裹。展柜里,朱彦夫使用过的物品无声诉说着传奇:磨得发亮的残肢辅助具、一笔一划工整的手稿、记录着他战斗与奋斗身影的黑白照片…… 队员们凝视这些实物,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个在硝烟中冲锋的战士、在病榻上用残肢执笔书写《极限人生》的硬汉、拄着拐杖带领乡亲开山修路的村支书…… 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在队员们眼前交织。大家深刻感受到,英雄并非遥不可及的 “超人”,他们曾是血肉之躯的普通人,只是在命运的重锤下,选择了以超凡的勇气和担当挺身而出。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在朱彦夫事迹展览馆参观学习。 张国春 供图
旧居:烟火人间中的伟大注脚
走出纪念馆,实践队师生走进朱彦夫曾生活的小院。泥土墙已显斑驳,屋内陈设极为简朴:倚墙而立的生锈农具、炕边磨得发亮的木椅、盛满岁月印记的搪瓷缸…… 正是在这方寸之间的平凡院落里,朱彦夫曾为乡亲们的福祉殚精竭虑。队员们仿佛能听见他与村民们围坐炕头,热烈讨论种植果树的规划声;能触摸到他抚摸土地时,眼中那份深沉的热爱。这一刻,队员们彻悟:伟大无需惊天动地,它就蕴藏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默默坚守之中,于平凡烟火里铸就不凡。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在朱彦夫旧居参观学习。 张国春 供图
归途:雨丝浇灌的精神萌芽
踏上归程,天空飘起淅淅沥沥的小雨。车厢归于宁静,窗外的雨丝仿佛一把钥匙,悄然开启了队员们的心扉。大家开始思索,朱彦夫精神的内核究竟是什么?是躯体残缺却笔耕不辍的钢铁意志,是扎根乡土、带领群众脱贫的无私奉献,更是直面苦难、报以热爱的生命底色。这些感悟在队员们脑海中盘旋、沉淀,一种源自心底的力量,如同被春雨滋润的种子,悄然萌发。
回到校园,雨幕未歇,但实践队师生的心却格外澄亮。队员们相互分享着在张家泉村的震撼与感动,一个共识迅速达成:要将这份精神火种传递下去。随后,他们走进社区,将朱彦夫的故事娓娓道来:讲述他如何用残肢夹笔书写壮丽人生,如何带领村民肩挑手扛修通引水渠,旧居中那件磨坏的农具背后又承载着多少日夜的辛劳…… 当看到社区老人眼中闪烁的泪光,听到孩子们稚嫩而坚定的 “要向朱爷爷学习” 时,队员们更加确信:朱彦夫精神绝非纪念馆里静止的展品,它是能击穿时空壁垒、直抵灵魂深处的磅礴力量。
(通讯员:王宇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