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工学院“工科赋能,匠‘芯’筑梦实践团”,以绿色发展为核心,深入社区与乡村,开展了一系列别开生面、内容充实的环保实践活动。实践团凭借青春智慧,点燃了基层生态环保的火焰,以创新行动深刻诠释了“美丽中国・青春行动”的内涵,为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垃圾分类进社区,精准破解认知难题
7 月 6 日,实践团携手晨光社区共同举办了一场垃圾分类主题活动。活动中,志愿者们通过制作精美的 PPT,直观地展示了垃圾污染的严峻现状,并紧密结合居民的日常生活场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垃圾分类的标准。随后,知识竞答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居民们与小朋友们积极参与,在互动中加深了对垃圾分类知识的理解。这一活动精准地解决了社区垃圾治理中居民认知不足的难题,成功促使垃圾分类从以往的 “被动执行”转变为如今的 “主动践行”。居民们在互动交流中清晰地掌握了分类要点后,社区内垃圾正确投放的比例显著提高,不仅为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工作扫除了认知障碍,更在社区营造出 “人人讲分类、户户重环保” 的良好氛围,为社区垃圾治理的长效化机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环保课堂入乡村,寓教于乐促成长
7 月 9 日,实践团深入乡村,开设了别具一格的环保课堂。针对农村地区环保知识普及的迫切需求,志愿者们运用图文并茂的 PPT 详细讲解垃圾分类要点,并巧妙设计了 “卡片分类” 小游戏。孩子们在充满趣味的互动过程中,轻松掌握了垃圾分类的逻辑。此次活动让环保知识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在乡村落地生根,孩子们不仅成为了环保理念的直接受益者,更在回到家中后,主动担当起 “环保小老师” 的角色,纠正家人的错误垃圾投放习惯。这种 “小手拉大手” 的积极效应,使得环保理念突破了课堂的局限,逐渐渗透到乡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为农村垃圾治理构建起了 “认知 — 实践 — 传播” 的良性循环体系。
创意墙绘美乡村,艺术传播生态理念
7 月 10 日,实践团在四川省成都市青杨村开展了 “稚手绘丹青” 创意墙绘活动。活动现场,孩子们使用环保颜料精心绘制环保主题画作,志愿者们在一旁耐心指导,并同步讲解环保知识。最终完成的墙绘作品成为了乡村一道独特亮丽的环保宣传风景线。此次活动以艺术为桥梁,让生态理念在孩子们的创作与交流过程中自然生长:环保颜料的使用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了 “绿色材料” 的实际意义,整个墙绘创作过程也成为了一堂生动的环保实践课;而作为 “会说话的宣传画”,这些墙绘不仅极大地美化了乡村环境,更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热议的环保话题焦点。孩子们在分享创作理念时,实际上也是在进行一场场充满童真童趣的环保宣讲,让生态意识在乡村持续传播、代代传承。
布袋绘画展创意,环保理念广传递
7 月 11 日,实践团在乡村开展了布袋绘画环保实践活动。活动将环保知识讲解与绘画创作有机结合,小朋友们在绘制绿色家园、环保小卫士等作品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对环保的认知。这一活动与此前在乡村开展的墙绘等活动相互呼应,均以艺术为载体,成功激发了乡村孩子对环保的浓厚兴趣。活动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与创造力,更通过 “小手拉大手” 的方式,将环保理念传递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为基层生态环保建设注入了强大的青春力量,切实践行了 “三下乡” 精神,有力推动了乡村环保事业发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此次系列活动紧密围绕 “绿色发展倡导团” 的定位,从环保理念宣讲到实际行动互动,从城市社区延伸至乡村基层,全方位助力基层垃圾治理与生态环保宣传工作。实践团以青春之姿践行美丽中国建设使命,不仅有效提升了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更为农村生态环境改善贡献了青年智慧,让 “三下乡” 活动真正成为连接校园与基层的绿色桥梁。
活动结束后,晨光社区和青杨村的居民们纷纷对实践团的工作给予高度赞扬。社区工作人员感慨道:“这些年轻人带来的不仅仅是环保知识,更是一种充满活力与创意的传播方式,我们一定会将这样的好形式继续传承下去。”
环保之路,任重而道远;青春之力,虽小却可汇聚成海。从垃圾分类的点滴小事,到绿色生活的全面践行,每一次行动都是对美丽中国最深情的诠释。让我们以此次 “三下乡” 活动为新的起点,继续携手共进,让环保之花在城乡的每一个角落绚丽绽放,用青春的画笔共同描绘生态文明的崭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