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大学“法润凤城”实践队:潮韵千年,文旅万象
当潮剧的婉转唱腔遇上现代文旅的鲜活脉动
当古村巷陌的烟火气碰撞上青年创意的新灵感
潮州市正悄然谱写
一曲 “都市桃源” 的振兴之歌。
(通讯员:肖卓然、郑润妍、许杨钒、黄家琳、冯琳)潮州市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保育活化历史文化街区、传承保护文化遗产、推动古城文旅融合发展,让千年古城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这个夏天, 佛山大学法学院 “法润凤城”实践队带着青春热情深入这片土地,用调研、设计、镜头与对话,解锁文旅融合的新可能。
百千筑梦,卧石焕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目标,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细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路径。此背景下,“三下乡”活动作为重要抓手,承载着将人才、科技、文化等优质资源精准下沉至田间地头的时代使命。循着盛夏荷韵,佛山大学法学院“法润凤城”实践队深入卧石村,围绕“文旅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的核心主题展开扎实调研。
队员们行走于阡陌之间,倾听村民心声,村党委书记丁鹏歆在访谈中深切期盼:“发展文旅,不只是让游客看个热闹,更要让他们读懂脚下这片土地承载的农耕文明之根。”为了将期盼变为现实,卧石村正积极探索“农业为基、文化铸魂、旅游塑形”的创新路径——一方面,精心打造农耕文化展示空间,以传统农具和老物件为媒介,生动再现乡村生产生活图景,不仅有效盘活农业资源、聚合本土文化与自然优势,更让来访者得以沉浸式地触摸乡愁、感知悠久的农耕智慧;另一方面,深度梳理并活化利用村内宝贵的红色历史遗存,规划延伸红色主题游览路线,旨在以此为卧石村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并最终实现文化旅游产业更深层次的互促共荣与价值提升。
佛山大学“法润凤城”实践队采访卧石村党委书记
巷陌新画 瓦韵永传
2020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潮州视察,深入广济楼、牌坊街等地,对潮州古建筑给予了“实属难得、弥足珍贵”等高度评价,强调要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城区,彰显城市特色,增强文化旅游内涵。
为增强公众对古建筑的价值认知和保护意识、传承潮州深厚的古建筑文化底蕴,7月10日下午,佛山大学法学院“法润凤城”实践队来到潮州西湖公园,开展古建筑知识科普与保护宣传活动。“法润凤城”实践队员精心组织“匠心巧答”、“壶中古韵”、“飞檐毽舞”等特色活动,普及古建筑知识和保护理念,让古建筑知识在轻松有趣的活动环节中“活”起来。这次宣传活动极大加深了群众对潮州古建筑文化的理解,更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法润凤城”实践队传递的守护星火,将为古建筑的保护和存续注入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
佛山大学“法润凤城”实践队在潮州进行古建筑主题摆摊
佛山大学“法润凤城”实践队在潮州进行古建筑主题摆摊
潮思妙想 创意流虹
为传承潮州深厚文化底蕴、传播法治精神,佛山大学法学院“法润凤城”实践队在文创领域围绕潮州文化与法治主题,精心设计出一系列独具创意的产品。
“法润凤城”实践队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象征公正的神兽“獬豸”为灵感,结合潮州“凤城”之名,打造出吉祥物“法小凤”。其主色调选取中国传统色中的松石色和霜色,既象征着潮州文化的生命力与纯净,又代表了法律的庄严正义。“法小凤”形象广泛应用在表情包、亚克力挂件、贴纸等文创产品中:表情包里,“法小凤”通过丰富的表情动作传递喜怒哀乐,让使用者在聊天过程中自然感受潮州文化韵味;亚克力挂件融合红桃粿、牛肉丸、英歌舞、嵌瓷等潮州人文地标、美食及非遗元素,法治符号与潮州文化符号相互叠加,寓意着法润队伍对潮州的扎根与发展,更呼应了“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的宣传理念。
这些文创产品在传承潮州传统文化的同时,巧妙融入法治宣传,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意识随文化符号深入人心,成为传播潮州文化和法治精神的独特载体,为厚植城乡法治底色、赓续古城文脉注入了鲜活力量。
(多图滑动)
佛山大学“法润凤城”实践队美工组魏宝丽、冯琳、石晓莹、黄家琳设计的文创产品
古艺生春 新声焕彩
非遗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是一场跨越传统与现代的对话。非遗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推动文旅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而对于旅游业而言,非遗更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潮州非遗的一系列转化,让非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历史记忆,而是触手可及、生动有趣的生活体验。
为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佛山大学法学院“法润凤城”实践队走进潮州市湘桥区春光小学,开展“非遗薪火传,少年筑根魂”非遗主题义教课堂活动。实践队以潮州铁枝木偶戏、英歌舞、青狮等地方非遗为纽带,将鲜活的传统文化资源注入乡村校园,激发青少年对本土非遗文化的热爱与认同,以实际行动助力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为“百千万工程”中的文化建设注入青春活力。
佛山大学“法润凤城”实践队开展非遗主题的义教课堂
匠心织梦 文脉延光
为深入贯彻国家“十四五”规划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部署,响应“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的重要指示,“法润凤城”实践队走进潮州市博物馆,以镜头为笔、以创意为墨,精心拍摄文物宣传视频,让沉睡的文物在光影中“活起来”“火起来”。
在“法润凤城”实践队的深入采访中得知,在文物保护与提升参观体验方面的创新实践方面,博物馆与时俱进地引入数字化技术,既强化了文物守护,又显著增强了互动感;而馆内布置的数字屏,通过采集文物数据实现了七百二十度全景展示,观众得以细细品鉴文物全貌,甚至能自由放大观察细微之处;而推出的“潮博文物说”短视频系列,更是借助AI之力让文物“动”了起来,仿佛赋予了古老器物新生。正是在这科技与文化的交融点上,尘封的历史在交互的光影中被重新激活,沉睡千年的潮韵于此刻悄然复苏,将“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深邃传承映照得熠熠生辉。
佛山大学 “法润凤城”实践队参观潮州博物馆
佛山大学 “法润凤城”实践队队员采访潮州市博物馆讲解员
诗词展览 稚笔织乡
“法润凤城”实践队在春光小学开展的乡村诗歌创作活动,为乡村文化添上了一抹绚丽色彩,更让文化传承在童真童趣中悄然扎根。队员们以“太阳”“星星”“月亮”“欢笑”“未来”等充满想象的词汇为引导,鼓励孩子们拿起画笔与纸笔,将内心的情感与想象化为诗句——这既是对“向基层延伸、向群众贴近”理念的生动践行,也让文化滋养如春雨般浸润童心。
佛山大学 “法润凤城”实践队在义教小学开展乡村诗歌展
活动中,孩子们从最初的羞涩到逐渐踊跃,在素笺上写下满是童真的话语:“今天和明天都要开心哦,不开心就吃颗糖”“夏天的夜晚,星星多”……这些质朴的诗句,描绘出孩子们眼中的美好世界,也让乡村的精神角落绽放出灵动光芒。实践队将孩子们的诗作在潮州市西湖公园展示,长幅上蜡笔绘就的诗句与图画相互映衬,路过的行人纷纷驻足观赏、拍照,让这份童真童趣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路人参观乡村诗歌展
此次活动不仅展现了乡村儿童丰富的精神世界和艺术潜能,更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力量,让美育在乡村扎根,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活力,恰似为古城文脉的赓续,播下了一颗颗充满希望的种子。
潮韵新生 文旅交融
《“法润凤城”与法同行》主题团课以潮州古城为窗口,生动展现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领学人带领观众领略这座千年古城的独特魅力——从广济楼到牌坊街,从开元寺到韩江两岸,古城通过“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理念,让历史建筑与现代生活和谐共生。夜间灯光秀、非遗文创开发等特色项目,既激活了传统文化,又带动了经济发展。周边乡村借势发展民宿经济,学校开展非遗传承教育,让古城焕发出全新生机。节目通过航拍全景与街巷特写的交替呈现,展现了居民冲茶会友、游客体验木雕刺绣的生动场景,彰显出潮州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同时,正书写着文旅融合的幸福新篇章。
佛山大学“法润凤城”实践队拍摄文旅主题的微团课
青春筑梦 文旅扬帆
“百千万工程”为潮州文旅发展指明方向,佛山大学法学院“法润凤城”实践队的一系列活动,则为其注入青春活力。当年轻的身影走进乡村、踏入古城,当蓬勃的朝气与深厚的文化相遇,便碰撞出别样的精彩。我们在“非遗+文旅”中感受传统的活力,在“数字文旅”中体验科技的神奇,用“诗意”写就“文旅文章”,让青春的记忆与文旅的印记深深交融。从乡村到古城,从文化传承到产业发展,“法润凤城”实践队用实际行动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让潮韵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也让青春在助力地方发展中绽放绚丽之花,青春的脚步永不停歇,文旅的魅力恒久绽放。“法润凤城”实践队将不断续写“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青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