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07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河海大学“数智赋能红色水利精神”实践团:以数智之力,铸红色水利文化之魂

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壮阔蓝图中,红色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强调了红色文化在文化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将其视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力量。领导人多次寄语新时代青年,鼓励他们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学习党的历史与传统,在感悟红色精神中坚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地为人民利益拼搏奋斗。

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河海大学“数智赋能红色水利精神”实践团踏上征程。团队携手大纵湖水利风景区、古黄河水景公园、三河闸水利风景区、夹谷山水利风景区等多个红色水利地标,以AR、AI科技为强大引擎,开启了一场探索红色数字文旅新路径的深度调研,致力于挖掘红色水利精神内核,探索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传承的创新模式。

图 1 数智赋能红色水利实践团到多地开展实践调研活动

湖荡悠悠承文脉,数字赋能续新篇

湖韵悠悠,文脉绵长。盐城大纵湖水利风景区,苏北里下河平原孕育的一颗耀眼明珠,既是“水乡泽国”的生态瑰宝,更是红色基因的孕育之地。这里不仅有芦荡迷宫的自然奇趣、龙兴古寺的禅意悠远,更因《柳堡的故事》承载着新四军与水乡人民的鱼水深情,成为镌刻着革命记忆的红色地标。

“数智赋能红色水利精神”实践团成员在景区导游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融合自然野趣与红色文化底蕴的探访之旅。首站来到坐拥“世界之最”称号的芦荡迷宫,乘船穿行于纵横交错的水道间,四周数米高的芦苇如天然屏障,众多岔口与水道构成的“八卦阵”充满挑战。游船继续前行,龙兴寺与兴湖塔的身影渐入眼帘,古刹飞檐翘角,尽显古朴禅意。随后,实践团队来到充满红色记忆的柳堡村。这里不仅是水乡风情浓郁的村落,更因那段烽火岁月的革命故事而承载着厚重的红色精神。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地走访后,实践团与大纵湖旅游度假区负责人开展座谈,聚焦红色文旅数字化发展的痛点与路径,并举行了实践基地签约授牌仪式。座谈中,双方就“通过AI、AR等技术,让大纵湖的红色故事突破时空限制,走进更多人的生活”“通过构建数字平台,助力景区实现从‘观光打卡’到‘深度体验’的升级”等议题达成共识,景区对实践团提出的AI智能体、AR文创等方案表示高度认可,并期待后续深度合作。

图 2 在景区举行实践基地签约授牌仪式

图 3 实践团成员与景区负责人合影

图 4 实践团成员参观大纵湖景区

图 5 实践团成员乘船穿行于芦荡迷宫中

一湖融古今,两岸续风华。通过本次实践,成员们深刻认识到,这片水土孕育的不仅是秀美的自然风光,更有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大纵湖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镌刻着永不褪色的初心,激励着人们铭记历史、奋勇前行。

古黄河畔寻生态,红色基因悟初心

宿迁宿城古黄河水利风景区荣誉加身,先后获评国家水利风景区、水利部首批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多元文旅资源加持,让这里成为兼具教育意义与观赏价值的胜地。“数智赋能红色水利精神”实践团前往宿迁宿城古黄河水利风景区开展参观实践活动,近距离感受这片集红色教育与生态景观于一体的独特园区魅力。

实践团重点参观了位于古黄河水景公园南岸西侧的宿迁英雄园。该园内以英雄园主广场为核心,按时间轴线划分出历史英雄、革命英雄、平民英雄三大主题片区,通过景观园路将核心景观与沿途英雄雕塑串联一体,打造出英雄事迹与秀丽景色交相辉映的城市纪念性景观。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园区内醒目地展示着领导人的重要论述——“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这一标语如同一座精神灯塔,照亮整个英雄园,让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英雄与先锋对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意义,更在心中播下了传承英雄精神的种子。

图 6 实践团成员参观英雄园

图 7 实践团在标语前合影

参观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沿着时间轴线漫步,在一座座英雄雕塑前驻足沉思,从历史英雄的豪情壮志到革命英雄的浴血奋战,再到平民英雄的凡人善举,深刻感悟到不同时代英雄精神的传承与延续。实践团成员表示,此次实践不仅领略了古黄河畔的生态之美,更接受了深刻的红色教育,将把英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传承红色基因 致敬人民总理

一馆追寻总理志,数智赋能红魂程。在江苏省淮安市的核心区域,坐落着一座承载历史厚重与精神传承的殿堂——周恩来纪念馆,作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这里以仿建的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生平业绩陈列馆等建筑群,成为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为深入学习周恩来总理对水利事业的卓越贡献,传承红色精神,“数智赋能红色水利精神”实践团奔赴周恩来纪念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周恩来铜像广场上,江泽民同志题写的 “周恩来同志” 五个金字熠熠生辉。雕塑以总理 20 世纪 50 年代与工农群众交谈的经典姿态为原型,塑造出双手叉腰、面带微笑的亲民形象,寓意其 78 年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生动展现了 “人民总理爱人民” 的真挚情怀。穿过铜像广场北端的海棠林,仿西花厅建筑群映入眼帘,实践团成员沉浸式体验总理的工作与生活场景。这座晚清风格的北方四合院,完整还原了周恩来办公室、邓颖超卧室等空间。馆内陈列的老花镜、补丁睡衣等实物,无声诉说着老一辈革命家的清廉本色。在周恩来生平业绩陈列馆,“立志求学”“革命历程”“建设伟业”“晚年岁月”“风范永存”五个主题展区全景式展现总理的奋斗轨迹馆内不仅通过200余件珍贵文物、300余幅历史图片,更以创新展陈手段,生动再现了周恩来从少年立志到晚年坚守的光辉一生。大家在此抒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青春誓言。

图 8 实践团在周恩来纪念馆合影

图 9 周恩来纪念馆中有关水利的标语

“总理的精神就像海棠花,朴实无华却芬芳永驻。”数智赋能红色水利精神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将以“六个杰出楷模”为指引,把参观感悟转化为学习动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赓续炮兵魂 传承报国志

作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宿城新区“印象黄河”景观带的重要人文节点,朱瑞将军纪念馆以丰富的史料展陈,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课堂。数智赋能红色水利精神实践团赴宿迁市朱瑞将军纪念馆开展红色实践调研活动,通过实地参观感悟革命先辈精神,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朱瑞将军用生命诠释了‘为党的事业全心全意奉献’的誓言。”实践团成员首先参观了以“救国寻路、红军将领、抗日烽火、战地炮魂、民族长城”为主题的五大展区。展区内,泛黄的军事地图上还留着红蓝铅笔标注的作战路线,锈迹斑斑的炮兵观测仪静静陈列,生动重现了朱瑞将军在东北战场指挥炮兵作战的英勇场景。参观过程中,实践团通过300余幅历史图片、50余件实物及场景复原,系统了解了朱瑞将军从青年求学、投身革命到缔造炮兵、浴血奋战的一生。

图 10 实践团成员驻足凝视朱瑞将军雕像

图 11 实践团成员参观朱瑞将军纪念馆

“以吾辈青春,护盛世中华”,此次实践活动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了“炮兵精神”的时代内涵。实践团成员表示,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把爱国情怀转化为学习动力,在新时代续写报国篇章。

重温革命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

宿北大战纪念馆作为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近年来通过提升改造形成 “一园五馆”格局,集革命历史展示、国防教育、双拥文化传承于一体。“数智赋能红色水利精神”实践团赴宿北大战纪念馆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通过实地参观学习,深入了解宿北大战的历史背景与英雄事迹,接受了一场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洗礼。

馆内两个展厅分别陈列宿迁地区革命斗争史料及拥军支前资料,305件展品中,既有战士们使用过的枪械、水壶等遗物,也有记录战役细节的珍贵照片,生动再现了1946年12月那场持续七天七夜的壮烈战役。在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等五前委的合影前,驻足凝视,深刻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运筹帷幄的智慧与决胜千里的豪迈。陈毅司令员 “夺取峰山,斩断预三旅”的作战指令,仿佛穿越时空,将人们带回硝烟弥漫的战场。

图 12 实践团在苏北大战纪念馆前合影

图 13 实践团成员在馆内参观

此次实践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实地调研相结合,让实践团成员在触摸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在缅怀先烈中坚定理想信念,激励着新一代青年在新时代续写忠诚与担当的篇章。

科技赋能水利文化 青春共话红色传承

三河闸前溯水脉,数智点亮水利魂。在江苏省淮安市的洪泽湖畔,矗立着一座熔铸水利史诗与红色记忆的地标 —— 三河闸水利风景区。作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和红色教育基地,这里以“水利工程 + 红色基因” 的独特魅力,成为新时代水文化传承的生动课堂。为探索红色水利文化的创新传播路径,”数智赋能红色水利精神”实践团奔赴三河闸水利风景区,开展主题实践调研活动。

水文化展示馆中,实践团成员通过实物展品、历史文献及多媒体展陈,系统了解三河闸工程从1952年动工到1953年建成的 “十个月奇迹”。馆内特别设置的“数字治水”互动屏,以三维动画演示了三河闸年均泄洪200亿立方米的调蓄原理,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千里淮河第一闸”的防洪智慧。洪泽湖水文化碑廊陈列着近代治淮群英谱等特色碑刻,系统梳理了从东汉建安年间到新中国成立的洪泽湖治理脉络。陈毅过湖碑与战士战马雕像以生动的艺术语言,再现了革命年代军民一心治水护堤的历史场景。刘少奇王光美下榻处保留的简朴陈设,无声诉说着老一辈革命家 “严于律己、心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成为廉政教育的鲜活教材。

在与景区负责人的专题座谈会上,实践团提出开发 AI红色导览系统、AR文创的设想,致力于助力红色景区从传统观光向沉浸式、智能化体验的转型升级。景区负责人表示,三河闸正积极推进“智慧景区”建设,未来将重点探索“红色文化+科技体验”模式。双方就共建“红色水利文化数字体验”达成共识,并举行了实践基地签约授牌仪式。

图 14 实践团成员参观水文化展馆

图 15 在景区举行实践基地签约授牌仪式

图 16 实践团在三河闸合影

图 17 实践团与景区展开座谈

此次活动不仅深化了同学们对“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新时代水利精神的理解,更以青年智慧为红色水利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新思路。

夹谷山史藏底蕴,数智赋能焕新篇

夹谷山,不仅是苏鲁交界的地理地标,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相传春秋鲁定公元十年,孔子曾在此相鲁会齐侯,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印记。景区内的夹谷山战备洞,作为鲁南苏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地下军事战备防空洞,更是当地广大青少年接受红色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承载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国防精神的重要使命。

“数智赋能红色水利精神”实践团走进夹谷山风景区,与景区负责人围绕文旅创新发展展开深入座谈,在深入考察景区后提出,可依托 AI 智能体构建面向文旅场景的认知智能系统,能深度挖掘景区历史文化与红色资源,动态生成符合夹谷山文化特质的数字内容产品,为这座兼具历史底蕴与红色基因的景区注入科技活力。景区负责人表示可以将LBS剧本应用于夹谷山战备洞,为青少年打造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性的红色剧本体验,让红色国防教育在互动参与中更深入人心。

图 18 实践团成员为景区负责人介绍团队方案

图 19 实践团与景区负责人合影

此次实践座谈,为夹谷山风景区在数字化转型、红色文旅创新方面开辟了新路径,有望推动景区实现历史文化传播与红色教育功能的双重升级。

此次实践,团队深入探索数字技术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的新路径,致力于让红色记忆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感染力。通过实地调研与沉浸式学习,成员们不仅深刻体悟了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也切实感受到数字技术在活化历史、创新表达上的广阔空间。

红色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需要不断注入时代活力的“活态基因”。调研团将持续聚焦数字赋能红色文化传承的实践与研究,努力运用创新技术手段,开发更具吸引力和时代感的红色文化产品与服务,让红色基因在更广泛的人群中引发共鸣、得到传承。

展望未来,“数智赋能红色水利精神”实践团将坚守初心,在数字赋能红色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持续探索、深耕细作,力求以更扎实的实践、更务实的成果,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贡献青年的智慧与力量。团队将积极运用新技术,探索红色文化数字化呈现与传播的有效模式,助力其在新时代绽放独特光彩。同时,也将关注数字技术在促进红色文旅发展、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为乡村振兴与文化繁荣贡献实践方案。(通讯员 司硕博洋 蔡忠凯 朱雨澄 王智轩 于欣源 孙意昕 余洁 朱湘玥 )

上一篇:阳光农险为养殖户筑起“风险防护墙”
下一篇:青春三下乡丨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红印融创”实践团队赴小岗村开展专项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