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拧开水龙头,要么流黄汤,要么干瞪眼等水来。现在好了,24小时想什么时候用水都有,还非常干净卫生!”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江南街道航运社区里,68岁的黄阿姨正一边洗菜一边高兴说道。今年一开春,困扰居民多年的水管改造工程终于完工,拧开的不仅是清澈的自来水,更是疍家文化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密码”。
疍家妹书记的“船头领航”:从民生痛点到治理支点
疍家人是我国沿海水上居民统称,以船为家,打渔为生。航运社区坐落于郁江南岸,是贵港船民的集中居住点,也是广西最大、船民最集中的社区之一,有着独特的疍家文化。社区管辖面积17万平方米,管理户籍人口2500户6544人,80%的居民世代以船为家,如今虽已上岸定居,仍保留着水上运输生产的营生。沿着狭窄的巷道穿行,1700多栋自建房紧密相连,斑驳的墙面上还能看见当年船板拼接的痕迹。
“别看现在热闹,以前水压低得连二楼都上不去。”社区老船工老梁指着墙角的水管回忆,“每到早晚高峰,楼下洗衣的、做饭的都挤在水龙头前。”更棘手的是,老化的铸铁水管频繁爆裂,去年雨季多次漏水,泥浆混着铁锈流进居民家,大伙儿忧愁不堪。
破局的关键,在于社区带头人的担当。土生土长的“80后”疍家妹麦夏子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后,把水管改造列为头号民生工程。那段时间,她每天走街串巷,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居民诉求:“3栋陈叔家水压不稳”“5巷李婶担心施工把房子震坏了”。
“我们疍家人以前在船上过日子,最讲究同舟共济。”麦夏子带着社区干部想了个土方法:白天蹲守工地记录问题,晚上搬着小板凳和居民聊家常收集建议,这叫“船头夜话”。她还拉来老船工、退休党员、居民代表等组成“智囊团”,仅水管改造方案就修改了6稿。施工期间,她的手机成了“24小时热线”,居民有什么意见随叫随到,工程质量盯得比自家装修还严,最终为社区居民解决了这一困扰多年的民生难题,赢得了广大居民的认可与赞誉。
“小麦书记比我们还上心,就连开通新水表通水都守在现场。”参与监督的居民直竖大拇指。
党建强,发展强。在麦夏子的带头下,航运社区党支部紧紧围绕“党建+”工作模式,依托贵港市“荷您议事”社区治理品牌,发动40余名党员分片包干,每月定期深入居民群众收集诉求,通过“支部提议、党员审议、群众决议”的流程逐项办理反馈,把服务居民的“最后一公里”变成暖心零距离。如今,航运社区不仅实现了水管、电路等基础设施升级,还建成了疍家文化长廊、社区微公园等公共空间,疍家儿女的岸上生活更美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
居民自治的“船头议事”:文化基因里的共治智慧
居民关心的一件件实事办成了,社区治理活起来了。在航运社区,疍家文化早已融入基层治理的血脉。
每逢传统节日,社区广场就成了文化交融的舞台。疍家儿女围坐品吃叠家美食,展览疍家文物,唱叹歌、叹嫁歌,跳登家舞、龙船舞、竹竿舞、现代舞,不仅成了民俗展演,更成了议事平台。去年端午,居民在包灰水粽时聊起汛期涨水,当场就有人报名志愿加入巡逻防护队。
“我们疍家人拜伏波将军,讲究行船看风、做事看势。”社区老船工张阿伯道出文化精髓。这种智慧体现在日常治理中:社区设立“船头议事厅”,矛盾纠纷在茶碗间化解;“水上帮帮团”的年轻人,常帮独居老人修家电。
更值得一提的是“疍家调解队”。这支队伍由德高望重的老船工、老党员、爱心社工和志愿者组成,用“船头理”化解矛盾。去年有两户因房前停车问题起争执,调解队随即登门讲道理:“行船要留船位,做人要留余地”,一场风波就此平息。
社会力量的“双向奔赴”:从帮衬到共生
基层治理离不开社会资源的支持。在航运社区,社会组织不再是“旁观者”。贵港船东互保协会连续多年春节为社区困难群众送年货,为社区居民公益书写春联;航运企业协会每年重阳节都会组织“关爱银发”活动,为60岁以上老人送去暖心慰问品。
“水运企业发展离不开疍家兄弟的支持。”船东互保协会负责人陈汉县说。这种良性互动延伸到更多领域:社区为企业推荐人才,企业为社区提供就业岗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
如今的航运社区,水管改造带来的不仅是生活便利,更唤醒了疍家人骨子里的共治精神。从“等靠要”到“一起干”,从“各扫门前雪”到“有事好商量”,这个水上人家聚居的社区,正用文化的钥匙,打开基层治理的新境界。
正如麦夏子常说的:“我们疍家人行船靠罗盘,社区治理靠的是民心罗盘。”
供稿单位:中共贵港市委员会社会工作部
供稿人:黄银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