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黛瓦错落,雕梁画栋生辉。在江西婺源,一座历经百年风雨洗礼的徽派建筑静静伫立,像是一位沉默却满含故事的时光老者。而此时,一场跨越古今的文化对话,正在此处温暖展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三雕(婺源三雕)代表性传承人俞友鸿,引领着江西科技学院 “寻古思源队” 的师生们,踏入古建筑保护的神秘世界,探寻岁月沉淀下的守护奥秘。
匠心传承:一刀一凿皆故事
七月的阳光透过徽派建筑的天井,洒在古朴的木构件上。俞友鸿身着浅绿布衫,步伐沉稳地穿梭于梁枋之间,周身仿佛萦绕着历史与技艺交融的气息。面对年轻学子们求知若渴的目光,他缓缓开口,声音里满是对这份技艺的敬重与热爱:“徽派建筑的魂,就藏在这些梁、枋、斗拱里头,每一处雕刻、每一道纹路,都是岁月和匠心的对话。”
他以徽州三雕为引,细细解析木雕、砖雕、石雕背后的工艺密码。讲到木雕时,俞友鸿轻轻抚摸着梁上精致的花鸟图案,眼神发亮:“你们看这只喜鹊,翅膀的羽毛层次,得用不同的刀具,一刀刀剔、一点点修,既要顺着木材纹理,又得把灵动劲儿刻出来,这里头藏着的是咱匠人对自然的敬畏,得让这木头里的鸟儿,跟真的一样能飞起来。” 说起砖雕,他又带大家来到外墙,指着那幅山水砖雕,讲述如何在坚硬砖块上,凭借锤子、凿子的配合,把山水的远近层次、云雾缭绕的意境呈现,“这砖硬,可咱匠人的心思得细,每一下凿击都得有数,就像在跟砖‘商量’,让它慢慢变成咱想要的模样,这是对文化的坚守,不能马虎” 。石雕的粗犷与细腻并存,在庭院的石柱、门墩上尽显,俞友鸿的讲解,让每一处细节都鲜活起来,凝结的匠人精神,随着他的话语,流淌进学子们心中。
古建新生:保护与传承的双重使命
活动现场,“访历史文化名镇,寻古建筑保护之路” 的鲜红横幅在微风中舒展,格外醒目。江西科技学院人工智能大数据学院的师生们,身着统一蓝色队服,整齐又充满朝气。在俞友鸿的带领下,大家的目光聚焦于古建筑的 “生命延续” 课题。
踏入建筑内部,岁月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老化的梁柱、褪色的雕刻,无声诉说着时光的流逝。师生们围在俞友鸿身旁,探讨如何用现代技术为古建 “续命” 。有学生提出用新型材料加固老化梁柱,俞友鸿认真倾听,补充道:“新材料得贴合古建筑的‘脾气’,不能生硬替换,得研究怎么让它和老木头、老砖头和谐相处,既要扛住岁月,又不能破坏原来的韵味。” 谈到数字化留存雕刻图谱,大家更是来了精神,有人说起 3D 扫描技术,有人提及建立数字模型库,俞友鸿笑着点头:“这现代智慧好啊,把咱这些老手艺、老图样存下来,传给后代,就算以后手艺遇到难处,也能从这些数字里找回来。” 传统技艺与当代智慧的碰撞,在这古旧的建筑空间里,擦出耀眼的火花,每一个探讨的声音,都饱含着让古建重焕生机的期待。
从建筑的翘角飞檐,望得见历史的诗意;看向角落的水泥新痕,又触碰到现代修复的温度。师生们用脚步丈量着这处文明载体,从户外的整体结构,到室内尚未完工区域的细节,不放过任何一处值得探究的地方。俞友鸿带着大家,看刀刻斧凿的古老技艺如何与数据建模的现代手段相遇,讲述古建保护里 “修旧如旧”“新旧共生” 的门道。
让历史活在当下,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让古老建筑承载的文化,流淌进每一代人的血脉。夕阳西下,余晖为徽派建筑镀上一层金,“寻古思源队” 踏上归程,但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下一站,他们将带着这份对古建保护的热忱,奔赴更多历史现场,让时光守护之旅,一路繁花相伴,让徽派古建的光芒,在传承与创新中,愈发璀璨 。
作者:钟志超
团队:寻古思源团队
学校:江西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