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11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三下乡|一日碣石:红土忆峥嵘,绿韵谋振兴 ——点“茶”成金团队富溪乡碣石村调研纪实

踏寻红色足迹 淬炼青春信仰  

开馆伊始,团队在讲解员任美娟的引领下走进碣石村红色教育基地。任美娟动情讲述,在1934年寒冬,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19师将士单衣草鞋翻越箬岭关的壮举,重点还原新田村民敞开祠堂安置伤员、蒋氏族长组织村民为红军烧水做饭、村民“蒋讨饭”冒死担任向导的鱼水深情。

图为团队成员在红色基地进行相关党史学习。供图 林芝

当详述“皖南事变”后革命火种保存史时,展厅内一片肃然:1941年,刘奎、李健春等革命志士于朱家坑临危受命,成立中共泾旌太中心县委,并组建黄山游击队,在白色恐怖中顽强坚守。“活捉敌首许仲秋”、“打不死的刘奎”等传奇事迹,正是这支队伍浴血奋战、保卫根据地的真实写照。他们的斗争贯穿烽火岁月,最终为配合大军南下、解放皖南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实践团队在碣石村红色讲堂进行富溪革命事迹学习。供图 林芝

历史课堂延伸至青山绿水间。队员们踏上修缮一新的红军步道,在蜿蜒山径中切身感受当年红军顶寒风、踏冻土行军的艰险。“山路每步都像在丈量信仰的厚度”是队员的深刻感悟,“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箴言在此刻有了千钧分量。  

把脉茶业困境 探寻“三茶”融合

短暂休整后,实践队伍转向产业振兴主战场。在碣石村村书记谢长庚陪同下,团队深入富栖茶厂车间,观察黄山毛峰从采摘到包装全链条。优越的高山云雾环境背后,陡坡茶园机械化难推广、劳动力老龄化的矛盾凸显:人工成本占茶叶总成本60%以上,部分茶园因管护难被迫抛荒。 座谈中,谢书记直言发展瓶颈:“‘三茶统筹’是理念更是生存命题。”当前,村里正以红色资源赋能茶文旅,打造研学路线;茶厂两条现代化生产线虽已投产,却困于“设备更新慢、标准化弱”的技术短板。“最缺的是茶科技人才,研发投入力不从心。”谢书记这样说道。

图为谢书记向团队成员介绍鲜叶加工的生产流水线。供图 林芝

访谈信息表明,碣石村本土茶业屡遭外地茶冒名冲击,电商直播因人才匮乏屡屡受挫。本季干茶加工量与农户收购款的成绩,主要依托“村集体+企业”代工模式支撑。“好茶要走得远,必须靠标准提品质、靠科技增价值。”谢书记的呼吁引发深思。

图为谢书记向团队成员介绍鲜叶加工的生产流水线。供图 林芝

双线交织启示 青年赋能振兴  

上午触摸历史血脉,下午直面产业痛点,一日碣石的实践无疑是团队成员最生动的国情课:红军步道上,军民同心创奇迹;茶产业阵前,技术人才短板待突破。这让队员们深刻体悟到——乡村振兴既要传承“生死与共”的红色基因,更需破解“三茶融合”的时代课题。据此,团队将在后续研究中聚焦红色资源挖掘与茶文旅深度融合路径两大方向,针对技术薄弱环节,结合社会学视角及跨学科专业优势,为茶产业现代化建设、富溪毛峰特色品牌打造提供青年智慧方案。  

青山不语,红色血脉在碣石的晨雾中奔涌;茶香悠远,绿色振兴于转型的阵痛中破局。当红军步道上的草鞋印痕与茶园车间的机械轰鸣在此交织,一部跨越九十年的奋斗史诗豁然展开——革命先辈以血肉之躯守护火种,今日青年当以智慧汗水浇灌希望。实践团队带来的青年力量让碣石模式的信仰之光点亮茶产业现代化转型的显示屏,解码红土地上的绿色方程式,淬炼出富溪青叶中的金蕊,将烽火岁月的热能注入生产线齿轮,富溪乡的振兴答卷便有了最滚烫的注脚,这片红土地才能真正点亮“点茶成金”的时代征途。

(通讯员 程享 林韦家怡 林芝)

上一篇:坐上“公益慢火车” 丈量乡村振兴路——中南大学学子调研列车里的民生温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