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5月14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淮北理工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社会实践团赴合肥市牌坊回族满族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7月9日至21日,淮北理工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同心共融,情满牌坊”暑期“三下乡”民族团结实践团以“认同”、“团结”、“协作”、“共进”为核心要义,满怀热忱地奔赴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牌坊回族满族乡,通过实地调研和观察,引导帮助青年学子深入了解民族团结现状,巩固民族团结示范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扎实推进民族政策宣传活动、民族团结教育学习工作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注入新鲜血液,贡献青春力量。

“认同”——调研民族文化强化文化认同7月9日,民族团结实践团成员走进“安徽省唯一多民族乡”——牌坊回族满族乡,在乡团委书记陈金涛的领导下,实地观摩民俗馆、听取讲解、采访调研当地少数民族村民,学习回族特色蹴球运动,了解当地民族和宗教文化和习俗,与当地学者、相关负责人等交流探讨民族文化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卓越贡献,以及对居民群众思想和生活的重大影响。了解当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情况,开展的“八个一”系列实践活动,以及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充分感知多民族地区团结向好的发展前景,引导青年学子更加坚定爱国主义信念,熔铸民族精神之魂,当好民族团结的宣传者、示范者和践行者,推动各民族传统文化在传承保护中实现交流交融,凝心聚力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团结”——宣讲民族政策凝聚团结力量实践团成员对乡镇村民和少数民族同学开展了以“民族团结一家亲”为主题的线上、线下宣讲活动,深入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民族工作基本方针,进一步提高对民族政策与法律法规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强化“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两个共同”等思想,厚植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共识、智慧和力量。支教课堂上,成员们通过口头讲述、切身示范、共同协作向孩子们传达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教孩子们演绎《爱我中华》歌曲和手势舞、指导孩子们捏代表民族特色的黏土小人。寓教于乐,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树立民族团结的观念。

“协作”——开展民族互助促进协作发展实践团到达了杭椒产业基地,与当地农民密切配合参与杭椒采摘活动;深入村庄,开展民族墙绘修复活动;慰问乡镇空巢老人,帮他们打扫卫生、整理被褥。互助协作使民族乡的各族乡民找到更强烈的归属感,紧密团结在一起,形成更加强大的合力,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我觉得你们这个团队是真心的好,为人民服务,希望你们以后能持续开展这个活动,真心的感谢你们。”当地村民完颜绍俊说。

同时,实践团与乡政府签署了长期结对共建协议,挂牌成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与当地“红石榴”志愿服务组织合作,持续拓宽实践团队伍,进一步加强实践团与当地志愿组织的联系,发挥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助力民族交流协作,响应国家民族团结号召,做民族团结的实践者,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共进”——拓展民族共进迈向繁荣未来 7月15日,学校与合肥工业大学、巢湖学院等多校联合在该乡千柳湖公园举办了民族游园会,为乡镇各族村民、多校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交流与融合的平台。举办了扎染,投壶,板鞋竞速,顶瓮竞走等少数民族特色活动。活动强调了“共进”的主题,各民族携手共进、共同发展的理念。当居民们共同参与、相互竞争又相互支持时,他们深刻体会到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从而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欣赏民族图片展,书法文创作品,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资料,领略了回族和满族丰富多样的文化风情,感受着满回汉民和谐共处共荣的生活美景。清理周边环境,宣传环保理念,以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建筑的保护,促进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加强民族团结与互助、推动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躯行”。淮北理工学院暑期“三下乡”民族团结实践团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三全育人融入实践教育,将思政小课堂汇入社会大课堂,打造实践育人行走的“大思政课”,引导青年学子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战略,用个人选择回应时代需求,在肥东县牌坊回族满族乡多民族地区探索中国国情,在祖国大地读懂中国方案,以爱国精神为依托,以民族团结为核心,不断厚植青年学子家国情怀,砥砺民族复兴之志,以青春力量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

(文:杨振仁、王雨汐 /图:李岚皓、黄芸萍)

上一篇:科技助梦儿童,信息服务乡村——智科系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新闻稿
下一篇:长汀经验:绿色发展的典范